聯(lián)系人:李養(yǎng)坤
手 機:13963727872
電 話:13963715833
電 郵:sdzdsc@126.com
Q Q:1586247999
地 址: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(fā)區(qū)石雕藝術(shù)城
石雕圖騰柱就是把圖騰浮雕,或者地方的文化,風俗的故事弄在石雕柱子上,對浮雕事物的一種崇拜和信仰。石雕圖騰是群體的標志,旨在區(qū)分群體。運用圖騰解釋神話、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,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。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(guān)系,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。
居住在云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(qū)的彝族人民,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,他們以十二獸紀日,今天是鼠日,明天即牛日,虎日趕虎街,豬日趕豬街。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,每年舉行祭禮活動,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。“老鼠過街,人人喊打”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。然而,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、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,并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,他們描繪、雕刻老鼠的形象,在儀式或節(jié)目期間隆祀厚祭,祈求鼠祖先的保護。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,虎也不會傷害他們。當要出遠門時,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,認為只有這樣,做事才會吉祥如意。有的人從遠方回來,也一定要算準日期,只有虎日才進門坎。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,認為公雞知吉兇,會保佑他們。在遷徙時,將東西裝在背籮里,上面放一只公雞。到達新遷地區(qū)后,公雞在什么地方叫,就在什么地方安家。在他們看來,公雞叫的地方,就是最吉利的。中國的龍,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征,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。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解:“龍,鱗蟲之長,能幽能明,能大能小,能長能短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入淵。”傳說炎帝、黃帝、堯、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,都與龍有關(guān),是龍種、龍子。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,故斷發(fā)紋身,以像龍子。
直至今日,我們還常說“龍的傳人”或“龍的子孫”,這些都是圖騰柱祖先觀念的殘余。至于龍圖騰神觀念,更為普遍,大多數(shù)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。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,在滿族中列為大神,說它身比山高,鬢毛如林,山里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,是部落守護神。把牛視為遠古創(chuàng)世神獸的有納西族。在納西族書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,角頂破天,蹄踏破地,造成天搖地動,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,用牛頭祭天,牛皮祭地,肉祭泥土,骨祭石頭,肋祭山岳,血祭江河,肺祭太陽,肝祭月亮,腸祭道路,尾祭樹木,毛祭花草。于是,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,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。從此,牛才作為神圣物用來做祭圣物,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。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。對馬的崇拜多流傳于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中。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。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,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。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“溫古”,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,可隨處吃、走,不準人驅(qū)趕,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。神馬多為全白色,全尾全鬃,從不修剪,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志。
石雕圖騰柱的本意是“他的族”。學者們根據(jù)原始部落所保留圖騰的不同含義,對圖騰作出了紛紜眾多的講釋。圖騰中作為與人類的“族”有神秘的血緣親屬關(guān)系而存在的,它發(fā)軔于原始的宗教與神話。每一個“族”關(guān)于圖騰都有一串神話、一組信仰。他們把動物或植物,認作是他們的祖先或其他親屬,同時也是他們的守護神。圖騰形象則是“族”的標志或圖徽。圍繞圖騰,各“族”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觀念、習俗、神話與藝術(shù),學術(shù)界混名之曰“圖騰文化”。這種文化將“族”中的成員粘合在一起,并支配著他們的行為、心理和思維。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,新的文化元素的覆蓋與疊壓,舊的文化因子的耗散與沉淀,使“圖騰文化”漸成為歷史而封存于民族群體的記憶中。對一個古老的、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來說,不管他們多么文明,表面上“圖騰文化”蕩然無存,但他們骨子里卻存有整個過去的世界,他們身上無不流淌著圖騰時代祖先的血。
本文版權(quán):正點石雕(http://m.pretaportermy.com)
版權(quán)所有:轉(zhuǎn)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。